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两次高峰期,即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(秋冬季)和3-4月(冬春季)。3-4月份是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心衰、脑中风等心脑血管人群疾病发作的“危险期”。
做梦也想不到,我这个不抽烟不喝酒,没有糖尿病高血压,只是血脂尿酸略高,平时还比较重视散步等活动的、自认为比较健康的老汉,下半生会与脑梗结缘。
3月7号(星期四)早晨6点多,我起床时,感到左臂发麻,当时未以为意。吃早饭时,左脸也麻起来。夫人说:快上医院吧。我用手机百度了一下,百度上面说,这种情况多由颈椎病引起,遂找了张膏药贴到后颈部。吃午饭时,发现左腿也开始麻了,这时情知不妙,匆匆吃完饭,赶快打车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部。护士把我分诊到神经内科。
科内的值班医生对我的四肢、五官等作了全面检查,初步结论:脑梗!要求我去做脑部CT。CT结果证明就是脑梗。医生问:你刚开始麻时为什么不来?发病六小时内是黄金期,在此期间只需融栓医疗。过了六小时的黄金期,必须连续输液14天以上。于是我开始了连续14天的输液。本来也可以找附近的医院输液,但考虑到我校医院护士的扎针水平不高,所以宁愿舍近求远,每天下午赶到近10公里外的北大医院急诊部输液,每次输2到3个小时。
几天下来,觉得这样太辛苦。3月11日(星期一)挂了个专家号,专家看后觉得应该住院治疗。恰好当时他掌握的病床有空位,第二天就住进了北大医院神经内科病房,直至3月22日出院。
出院诊断书确认,我患有脑梗死以及高血压、高尿酸、高脂血、高同型半胱氨酸症。医生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症(HCY)(发病时HCY为45.5,HCY最高限值为15)是主要原因。并建议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。
改正不良生活习惯。这次犯病,我自己分析,主要诱因有三:
其一,春节以来,亲朋好友来往,送来不少点心(镇江人说的茶食),我觉得浪费了太可惜,加之嘴馋,每天一块糕点,直到犯病前一天。
其二,为招待亲友,买了很多元宵在冰箱里存放,春节后还剩余不少,同样每天早晨用它当早饭。
其三,3月6号,即发病前一天下午,与夫人去郊野公园散步,那天艳阳高照,但空气很冷。夫人穿羽绒服尚且未感到暖和,我只穿了件夹克,内加一件羊绒衫,在阵阵寒意中坚持了两个多小时。
概括地说,我们这年龄,不能再嘴馋,远离油甜黏;对于寒冷不能不适当地逞强,要时时注意保暖。
古语云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我们均已年逾或年近古稀,尊重客观规律,注意自我保养和调理,安度晚年,是家庭安宁和子女幸福的基础,是我们应该做也可努力做到的。
俗话说“百草回芽,百病始发”,春季既是万物复苏之季,又是疾病多发之期。
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,尤须重视。医学研究表明,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两次高峰期,即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(秋冬季)和3-4月(冬春季)。3-4月份是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心衰、脑中风等心脑血管人群疾病发作的“危险期”。
在一年四季中,春季是气温、气压、气流、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常的季节,由于季节转换气温变化大,加上“倒春寒”的频频来袭,一些老年人或者曾经患过中风、心梗的患者,容易因气温变化而新发心脑血管疾病或旧病复发。
我国每年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就达300万,心脏病每年直接导致55万人死亡,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。
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,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,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%。
宜昌长江中医医院业务院长吴尹提醒,患有高血压、长期吸烟、熬夜、压力大,饮食不平衡、少运动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慢性肾脏病、代谢综合征、睡眠障碍患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。
但是有许多朋友平时都不太当回事,在这里提醒大家,如果您出现以下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:
心脏病发作的先兆
① 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、沉重或气短
② 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、气短、不能平卧、咳嗽、咳白粘痰或粉红色泡沫痰
③ 突然出现心慌、恶心、面色苍白、出冷汗、四肢发凉
④ 糖尿病人出现昏迷者
⑤ 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,尤其在近期出现者
⑥ 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
简单来讲呢,心脏病主要有四大典型症状:心口绞痛、胸闷气短、心慌心悸、浑身乏力。
脑卒中发作的先兆
研究发下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:
●头晕,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
●肢体麻木,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,有的为舌麻、唇麻
●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
●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
●与平时不同的头痛
●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
●短暂意识丧失或性格和智力的突然变化。全身明显乏力,肢体软弱无力
●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
●整天昏昏欲睡,或睡眠增多
●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
●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
“中风120”口诀可帮助大家快速识别患者是否脑卒中,一旦发生脑卒中,请立即将患者送医。
春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
1、注意保暖
俗话说的好“春捂秋冻”,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做好春季的保暖措施,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有可能加重心脑血管负担。
通过做好保暖工作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,能够维持心脑血管系统健康,防止疾病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。
2、合理用药
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,勿随意更换调整用药。建议家中备上充足的药物,如即将用完,一定要提前配药。
3、定期监测
要注意定期检查身体,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,要定期进行心电图、血压、血糖等检查,以便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。
4、饮食调整
要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营养均衡,避免高脂肪、高热量、高盐的食物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以保持身体健康。
5、适当锻炼
可以进行适当的、较为舒缓的体育锻炼,比如原地踏步、广播操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。
切记不要太累,运动量因人而异,避免活动量过大,运动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,应该立即停止运动,同时注意补充水分。
6、情绪管理
春季气候变化大,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烦躁不安的情况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情绪管理,保持心情愉悦和稳定。
7、充足睡眠
长期的睡眠不足,或睡眠质量差,会加重身心负担,容易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。
因此,少熬夜,睡好觉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可以帮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春季应该早睡早起,但也不能起太早,一定要顺应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季节变化。